五月花学历服务中心自1999年成立以来,累计为数万校内学生、社会人员提供了自考、成教、网教、电大等类型的学历提升服务,涉及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各学历层次的咨询、报名、报考、学习、考试、毕业等环节。

028-87700213

免费咨询 06:00-22:00接听

考生热搜:

我们为什么上大学?当代大学生超七成无明确目标

2012/10/23 五月花学历服务中心


近年来,随着高考逐年扩招,上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可是现在90后的大学生对为什么上大学却少有坚定的答案。近日,信息时报联合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就当代广州大学生生活与思想现状做调查问卷并进行分析,结合分析采访40后至90后的几代大学生,从我们为什么上大学上大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几个问题中,发现不同年代的大学生对于上大学的目的有着明显的变化,从一心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到只为找到好工作再到让自身自由发展,几代大学生都给出了自己各自不同但又意向清晰的答案。

当代大学生:超七成无明确目标

近日,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就当代广州大学生生活与思想现状做了一份详细的问卷调查,其中,接受调查的广州高校在读本科生共有191份有效样本,就读大学的原因,对大学印象最接近的影视作品,大学第一印象,专业选择首要因素;等问题制作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79.6%的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大学是为了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66%的人选择了取得更高学历,这说明当代90后大学生读大学更多是为了个人发展,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自我追求;在专业选择方面,40.2%的人选择了以个人兴趣为主,这说明90后学生在专业选择还是以个人兴趣为主导,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在大学生活方面,65.2%的同学选择了学习这一选项,说明现在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仍然是以学习为重点,但也有不少学生在娱乐和睡觉等方面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未来规划方面,73.3%的同学表示只有粗略的想法,并无非常明确的目标。

五个时代的大学梦

40后:为好出身为回城梦1958年大跃进时期,当时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上大学机会骤然增加,大批工农兵子女借上大学延续其好出身。而到了文革时期,高考停止,大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也渴望通过免试上大学,重回城市,改变命运。

有一半人能考上大学

王伯伯,1940年出生,1958考上华南理工大学前身

在1958大跃进那一年,广州人王伯伯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华南工学院纤维素化学专业。王伯伯回忆,大跃进时上大学的机会不少,当时和他一起考大学的高中同学挺多,而且有一大半能考上大学。王伯伯的家庭出身属于当时比较好的工农兵,国家在录取大学生时就向工农兵子弟倾斜,我不能浪费了自己的出身不上大学。

上大学后,按照国家政策,王伯伯每月能获得10.5元的国家助学金,他已是十分满意,这能解决我一个月的吃饭问题了,当时家人每月只有9元的工资,很穷困,这也是我考虑上大学的原因之一。

选广州医学院只为能回广州

毛医生,1951年出生,1974年考上广州医学院

毛医生是王伯伯的爱人,她在文革期间上的大学。不过,文革期间,高考已被废除,仅初中毕业的毛医生是免试直读大学的,她对大学的选择以是否能分配回城作为第一考虑条件,为此,她放弃了名气最大的中山医学院,选择广州医学院,原因就在于她听说中山医学院毕业生要全国分配就业,广州医学院则可分配回广州就业。

50后、60后:一颗红心,报效祖国

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

当时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张先生,1956年出生,1978年考上华师大

来自广州的张先生出生于1956年,十年文革后,1977年参加第一届高考,由于没考上喜欢的专业,第二年继续参加高考,当年成绩在全广东省排名前十,由于一些偶然原因,被补录到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当时22岁。

我上大学之前就在一间工厂工作,拿着十几块一个月的工资,当时我就觉得我的能力远不止在这间工厂干活。我参加高考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让自己的社会层次和社会地位得以提高。张先生说。

张先生告诉记者,当时高考招生人数非常少,大学教育可谓是真正的精英教育,读完大学就自动成为“国家干部。

我们当时学校教学条件差,住宿条件差,但大家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教室、图书馆里,拼了命要把耽误的十年时间抢回来,我们当时什么也不比,比的就是谁的学习好。我们当时真的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没有什么个人理想,就是毕业后等待国家分配,希望能改变国家的贫穷面貌。

谈到现在的90后大学生,张先生觉得,现在很多大学生由于高考前对大学的不了解,对专业的不了解,大学阶段迷迷糊糊,而且现在大学的大众化也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含金量大大降低。

70后:享受学习,光耀门楣

1978年,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处于转型时期的大学校园成了学习的圣地,在享受学习的同时,大学生们满怀激情地去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沉下心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李女士,1970年出生,1989年考上淮阴师范学院

1989年,高考期间,因严重生病影响了发挥的李女士,最终只考上了大专。不过当时还是高兴坏了,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上大学就等于拿到了铁饭碗,加上想离家远一点,见识外面的世界。19岁的李女士义无返顾地踏上了大学之路。

她说,想学习、爱学习是当时的主流思想。那时通讯还没有今天这么发达,没有这么多的外界诱惑。沉下心来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真正地光耀门楣了

朱先生,1972年出生,1990年考上韶关学院

朱先生1990年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那时满脑子想的就是好好学习,学有所成,才对得起家人的辛苦付出。思想很单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大四时,靠着自己所学,朱先生购买各种零部件,为家里组装了一台电视机。这件事后来在整个村里传扬开来。至今,朱先生依然认为那是自己上大学最得意的事情,上大学让他真正地光耀门楣了。

80后:就为找份体面工作

1996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我国高等学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全部实行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免费的午餐没有了。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不包分配了,学费涨了,招生并轨了。当我们读书时,义务教育还要交学费;当我们毕业时,大学不包分配;当我们工作时,拼爹时代来临;当我们买房时,房价开始疯涨。社会转型期,这句在80后中间流行的一句话,反映了他们的心声。

不读大学会被人笑话

小新,1987年出生,2005年考上广东商学院

小新是广东商学院2009届的毕业生。说起为什么上大学?小新笑说,读大学就是一件很顺理成章的事。从小身边的哥哥姐姐,所有的人都是以考大学为目标,似乎考不上大学就是坏孩子。

在湛江长大的小新说自己从没想过不读大学。一年考不上,就再考一年。那时

再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活,小新如此总结,丰富多彩,很充实。她笑称,虽然竞争比以往的大学生更为激烈,但大学生活却丰富了不少,我们是充满朝气的新生代,哈哈。

90后:大学是自由的战场

近年来,高考录取平均率逐步上升,国家教育部甚至出台政策刹制疯狂的扩招之风。2012年高考报考人数再降,全国平均录取率逼近80%。记者调查发现,当今90后上大学的目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思想独立型:最主要是为了学做人

我上大学最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拿到本科文凭,这个是最基本的,是社会现实要求,但现在我发现我读大学最主要是为了学做人,其次才是要学专业知识。来自广东汕头的90后大学生小邹如是说。

我在大学里面很多的时间放在了社团活动当中,所以学会的都是做人的道理。例如很现实的一些道理:说话技巧在于聆听、口才不是单单停留在敢说话等等以前经常听到但是又没有真正理解的道理,都是我在大学生活中学会的。小邹觉得,学习专业知识只是其次,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大学学习锻炼自己做事的态度。

有目标有计划型:大二就确定今后的方向

说起已经过去将近四分之三的大学生活,目前就读暨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三的小凯称并无遗憾。大一时,因为不确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小凯频繁地参加各种社团组织活动,但大一结束时,发觉自己并不适合做管理类的工作,也不想以后过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所以在大二时,小凯加入了广州某报的校园记者群体,也坚定了做记者的目标。

在我看来,上大学其实只是一种体验过程,大学能教会你的专业知识其实不多,更多的在于你想不想学,能不能自学,我记得香港一个知名脱口秀主持人说过:上大学比没上大学的唯一好处在于,你上了四年大学你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是没有用的。听起来挺搞笑,其实不无道理。小凯说:从校园到社会是需要一个过渡的,而大学很大程度上就承担着这个过渡,一脚在校园,另一只脚慢慢伸向社会。

无计划型:上大学为了推迟就业

90后小梁就读于广外日语专业。对她来说,上大学意味着可以推迟就业,不用像一些小学和初中同学一样到厂子打工。但如今令她自己都意外的是,上大学后自己却完全颓废了,更别提理想,之前踌躇满志,想着出国留学,找份高薪工作干一番事业。但现在,她说自己完全无规划,只期望有看不完的电影、小说,找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就心满意足。

啃老型:工作,舅舅帮搞店

就读广东某二本院校大二国际金融专业的阿宝却对上大学有着另外一番解释。谈起高考,阿宝显得非常淡漠,妈妈帮我报考了,所以我就去考了。”他说,虽然从小成绩一直非常好,但对读书却极其反感,上大学就是为了摆脱父母及高中的痛苦生活。过去的这一年里,阿宝说自己基本没怎么认真上课,都是参加学校各种比赛和社团活动。

在阿宝的眼里,上大学不外乎三件事:谈恋爱、上网、交朋友。他对未来的工作也毫不担心,“爸妈都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舅舅还是管理层,都说好了,从柜台做起,没什么问题的。

专家观点

90后烙上了钱权时代印记

对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上大学动机,长期研究教育及心理问题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张敏强表示,不同的时代,出现不同的思想变化是合理的,关键在于每个人的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只有提高了自身能力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表示,针对不同年代上大学的目的调查对当代大学教育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尤其对当代的90后具有促进意义。夏学銮认为,每个时代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因为个人动机千差万别,但是一定也受到其特定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文化的影响。

一位长期在高校工作的心理学教授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这本无可厚非。现在大学生追求知识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更多地带上名利色彩,甚至学生会都成了名利角逐场,金钱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这虽然是时代特征,但作为教育者而言,还是希望在纯粹的时代影响之下,大学生们还能有一些自己的追求。

全民教育令竞争压力过大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以前的大学生考试是为了改变命运,不仅如此,80年代的大学生有着宏大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这种目标却并不那么明显了。应试教育下,大家都为了冲击名校,90后基本很少有自己的课余生活,都赶着上各种培训班,很少有玩伴。不像上一代人,学习仅凭爱好。熊丙奇说。

此外,熊丙奇认为,现在大学不断扩招,不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而更趋于全民教育,上大学的回报率不比以前,这就导致竞争激烈让如今的大学生不得不功利。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几乎都是天之骄子,甚至坐公交车都可以优先。现在大学等级化严重,大学身份不被认同,学历歧视现象也有。在更多元选择的前提下,一旦功利的目标达不到,学生自然会产生焦虑。

熊丙奇建议,新生代的90后要有自我规划意识,正在迷途的孩子应该重新为自己定位,自我负责。90后的大学生也要有理想,不要失去向上的毅力,做好规划。另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孔晓明建议,万一考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可以选择第二专业,或者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来补足,或者是考一个跨专业的研究生,总之混日子是绝对不可取的


在线报名

咨询热线

028-87700213

服务时间:每日06:00-22:00


联系地址:成都市青羊区清江东路59号(瑞光大厦3楼)


官方微信公众号